翻了翻大家的评论,心里顿时圆满了。哦呵呵呵~~~
小学时学校组织看这部电影,着实给我留下了面积不小的心里阴影。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情节画面早已模糊,偶尔抽风想起这部电影,也只有一群穿着兔八哥黄色T恤的小学生在我的脑海里蹦哒着喊“疯狂的兔子,疯狂的兔子”。
看到有人说56上可以看,便想重新看一遍,想想还是作罢,现在无论如何也看不出那时的味道了。就让这只疯狂的兔子留在记忆的阴影里吧,等许多年后再想起来心里还会再寒一下也说不定呢 > <。

两年前上大一的时候,和舍友在讨论童年时候看过的动画片、电视剧,可以说我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回忆起的这部电影。记得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在电影院看,自此幼小的心灵被摧残了。兔子在银幕上蹦蹦跳跳,念叨“疯狂的兔子……”的画面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大半夜被梦境中忽大忽小的东东吓醒,连续的噩梦使我不敢一个人睡觉,硬是拉着妈妈睡了将近一年,嘿嘿,现在想想觉得好罪恶。
不久前,又回顾了这部电影。现在已经完全不会产生幼时恐惧的心理,也不会排斥这部令我胆颤心惊了一段时间的电影。片头的儿童电影制片厂,挺耐人寻味的,作为当时国家级的儿童电影制片厂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认为的优秀电影竟然对幼时的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倘若将这部电影放在那个年代,无论电影创意或是制作或是它的主题都是有水平的,只是脱离了实际,并未真正了解当时儿童心理状况。如果将这部电影放在现代的儿童群众中被观赏,也许就不会被点评甚至现在的儿童鄙视这种浅显的科幻电影。时代不同,影响着不同的心境。因此,在当时看惯了国产电影中美好的事物

这是一部奥威尔式的政治寓言故事,其中的深意需要你去细品。仅仅是孩子们疯狂起来就这么恐怖和厉害!那么成年人呢?没错,确实发生了。那段1966到1976的特殊时期全国的疯狂到底是怎样一种恐怖?!又是何等的血腥残忍?
真诚的感谢导演、编剧和剧组!因为他们的机智,我们这代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能在《疯狂的兔子》中体悟文明社会中蕴藏的巨大恐惧,并成为童年阴影牢记一生,不敢忘怀!
(片子打着防沉迷游戏的名义推广),实际上是影射蚊格的疯狂。

恶心恐怖片,教育局是2了,逼我们去看还要写观后感,我看到兔子跳跳跳,跳到最后去厕所吐了,跳到我小脑不平衡了这片。

跟好多朋友一样,也是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的这电影。那时候太小,已经不太记得情节,只有那句充满罪恶的兴奋的“疯狂的兔子”在脑子里回荡了十几年,有如挥不去的梦魇一般。
总想找来看,可是一直找不来。怀疑被禁了。今天终于在56上找到,赶紧下下来,一口气看完。
于是那只叫嚣的兔子,那些癫狂的同学,肚皮上擦不去的图案,一点一点都从记忆深处蹦出来。
这次看完,已经没什么恐怖的感觉了,倒是觉得在那个时代能拍出这样的片子也很了不得。对于外星人的想象,对于人脑和记忆的研究和利用,学校里人手一台电脑的愿景(虽然是老得不能再老的台式机,虽然还有拍着Word的画面愣说在查信息的片段),都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平均水平。就算有点恐怖有点疯狂,也让小时候的我们深陷不能自拔。
最后说一句,很喜欢在里面演孙老师的常蓝天,他在很多片子里饰演的老师亲切可爱(可是那些片子为毛在百度百科里没列出来,我也找不到),与罗宾·威廉姆斯在《死亡诗社》中的角色,在我心中占据同样重要的位置。

这部97年的片子,大家都觉得很cult或者有敏感词隐喻,但是我想说的是,首先应该在历史背景中看待这个片子的出现。
1997年,当时的主流除了红白机和世嘉,次时代的土星、3DO和PS1已经开始大放异彩。随着电话线接入互联网的方式逐渐普及,网吧也开始成批出现,那是电子游戏市场蓬勃发展的年代,但那也是电子游戏被全社会视为洪水猛兽的年代。
游戏神刊《电子游戏软件》在95年刊登的《乌鸦·乌鸦·叫》系列文章(这篇文章被称为影响国产游戏产业的奇文,名至实归!),一针见血地挑明了社会对游戏的严重误解

“疯狂的兔子”崔小芹创作,有点儿梦魇的意味~~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hfwhgs.cn/m/35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