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假期,翻出了几部老电影以消磨时间。
记不清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是在几岁,只知道当时自己很小,整个观影过程中充满了欢笑。再次观看,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为逃脱警察的追赶,三毛误打误撞地报名参了军。进去军营后,因为身材的矮小闹出了不少笑话:被木头“举起”、顺拐、被木桶卡住……
然而,就是一直被人嘲笑的三毛在战斗中屡次脱险、立下战功,甚至在战争结束后,成为了全班唯一幸存的人。
说它是国产黑色幽默电影的巅峰,其实一点都不过分。电影被定义为儿童喜剧片

“三毛去当兵,当兵先当大头兵,顶头上司是班长,班长上面是排长,……不如委员长"这首歌词就已经充满了讽刺意味,说明什么事都得听委员长的。
在师长死后,出殡的现场,从背后看以为姨太太在伤心的大哭,镜头一转却原来是在补妆而已。而官员们都在嘻哈大笑, 小少爷也在乱钻乱跳。最后干脆三毛趴在了棺材上左摇右晃。好讽刺。
三毛和战友在密林中一直等待着援军,却是左等右等等不来,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能咕咕咕咕的叫着暗号。结果一等等了八年。最后两人都变成了野人,“八年...别提他了。”

少年版阿Q。三毛的梦想仍是农夫老婆有点田,还要抽两口水烟,隔年抱两胖儿子。
上海小瘪三对岳武穆的向往,可谓领袖号召的巨大感召。眼见得灵魂升华,三毛想做华盛顿想做林肯,白骨累累,只是无数与无名而已。
现实和战争没什么不同。中国人过惯了现实,对战争亦有超强忍耐力。
革命军队跳出来那段,有点白日梦幻,且挪用了样板戏的舞蹈身段,对未来形成微小的讽刺。
黑色幽默,乃文人对战争的最大嘲弄。
特技并非电影的最大乐趣。电影的乐趣在于无孔不入的想象力。
如此张狂,张狂得如此自然。勃然而怒,勃然而喜。有一种中国电影罕见的狂欢气质。丛林中戏弄日本鬼子一段戏,是谓高潮。把苦难和无奈都一口吞下,唯有喜剧可以。
抬旗合影、再议再议、师长出殡几段,辛辣。
一般认为《三毛从军记》属于儿童电影,而忽略了它在电影史上应该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主演贾林,演三毛时年芳15,片中有多处露点镜头,幸而小男孩的裸体不在电影审查范围内。
考入北电导演系,现年至三十,拍过一部扶贫类电影。
导演张建亚同类题材拍了《少爷的磨难》

三毛应该有很多很多人都看过吧,还有动画片版的三毛流浪记!我小的时候村里时不时有人来放电影,大家都搬着小板凳围在一起看的那种,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就是那样看的,情节忘得差不多了,就记得特别搞笑,最近心血来潮又找来看了一遍,没有记忆中那么搞笑了,一个个笑点都让人心疼。他苦命却又善良,别人拿他开玩笑看他笑话,他都一笑了之,身板小小的却又一心为国杀敌,物质条件太过艰苦,硝烟弥漫险些丧命,还不忘捞起水里被炸晕的鱼。(怪不得里面的老头这么眼熟,原来是爱情公寓里那个穿军绿色大衣的老爷爷)

暑假老师让和孩子看红色电影,今天得空从豆瓣评分榜下了这部带着爷爷奶奶一起欣赏。
题材9分,和周星驰的作品一样,这也是一部悲剧内核的喜剧片,不同的是放在了抗战的大主题之下,从小人物出发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揭露了战争中各式各样的人祸,令人回味无穷;
剧情7分,张建亚夸张讽刺的拍摄手法把张乐平的漫画呈现得活灵活现,整体情节还是较为流畅的,三毛在活泼机灵之外还带着些许理想主义,搞笑欢乐中不失悲情叹息;
演技6分,贾林的三毛让人印象颇深,虽然现在看来很多表演都显得浮夸运作

1992年,三毛从军记。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hfwhgs.cn/m/2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