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觉得锵锵三人行里的组合如梁文道窦文涛他们是属于文化智识水平都非常高的那类人,还记得读书时看凤凰卫视中文台锵锵三人行的时候想起了鲁迅文章里关于虫子之于猴子和人的比喻,那时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之于梁文道他们就像鲁迅笔下的虫子与猴子或人之间的差距,而昨晚看到尹烨的观点输出真的惊呆了,节目里许子东老师那迫不及待的提问情形,他们就像几个小孩围着桌子在向老师提问找答案,那一刻突然有了一种在尹烨这科学家面前窦文涛他们竟是那虫子的讽刺感

开片的体育话题其实就意味着名气越大的节目越不太愿意或者说可能会去讲一些涉及敏感话题。不是说体育话题不好,而且愿意挺聊天节目的人喜欢语言中的讨论多过于分享经验吧
第五季会有陈丹青老师吗?期待一下下下
140字。。草。。
我就想发表个短评。
现在就像小时候学作文凑字数一样了。。
怎么还没够

康德: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邓亚萍那期
只有经历了极大的比赛压力才能够理解教练在最后对邓亚萍说的那句“把球打在板子上。”只有把心静下来,才能把事做好。
生活也是如此,磨练的都是心。
♀️
感谢文涛坚持做这么好的节目!

之前的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教的是一致的,现在社会三者却是不统一甚至相悖;之前工作为了吃饭,现在想吃饭只需回家添副碗筷;
陈佩斯老师讲从小就绝不让他孩子考满分,要让他去玩儿,当脑子发育到一定阶段健全了,放到社会上就一定能自力更生了。可是这满足的只是基本身体需求,这在有着大量就业机会的当今社会并不难。可越是这样的时代,人更追求精神上的富裕满足,这些只能由天赋加学习达到,所以读书改变命运其实一直都是无法被反驳的。每个人对自己命运的定义是不同的。

最满意的是陈晓卿的两期,陈晓卿和圆桌派实在是太搭了,他有许多故事,每次都能特别契合上下文的引用;情商高,能够懂得他人话的意思,什么时候接下去,什么时候讲段子,什么时候拽文艺,什么时候终结话题;价值观很正派,有点中年人的油但不腻,聊起某些触动情绪的话题也能感受到真诚动情,以后真应该多请他。
最意外的是第一期的邓亚萍,多年销声匿迹,突然出现在圆桌派,还是第一期,更关键的是她很厉害,算是颠覆我对她的认知,上个世纪的运动员,又是体制内,我个人的刻板印象就是感谢X感谢XX。她很真诚

今天看到了第二集,有两个片段我印象特别深刻,一是周轶君说有个朋友怕生儿子,因为他对父子之间的冲突有种预见。我的观点其实和他类似,我甚至认为父子间的冲突无法避免,不可逃避。因为作为儿子的个体想要真正的独立自主,他就不得不打破父亲的权威,建立自己的存在感。但不同的是我并不恐惧我的后代是儿子,这里面还涉及到对后代的培养问题,我总觉得只有同性后代才可以在自己的影响下,去弥补自己的遗憾,或去走自己想走而未走的道路。这并不是说把后代当成自己延续梦想的机器

“圆桌派 第五季”有人文的科学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hfwhgs.cn/m/22371.html